需求评审

会前准备
  • 提前给出评审内容,确定参考人已经看过,并给出他们的意见,在评审会前就尽量达成一致,避免正式评审时在会上花时间去讨论内容
  • 提前发出邀请,确定评审主题、主持人,确定参会人、时间、地点
评审会
  • 会议上对会前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每条问题尽量不要超过5分钟
  • 超过5分钟的线下再讨论
  • 如果有严重问题,讨论是否需要第二次评审会
会后跟踪
  • 根据会上讨论结果更新评审材料
  • 跟踪会上讨论未果的议题,告知大家结果
  • 更新所有要讨论的问题之后,将新文档发给发给大家确认
  • 系统工具记录记录所有要讨论的问题,通过后关闭评审

注意事项

  • 最重要的是做什么都要言之有理,做任何东西都要想为什么要这么做?
  • 非技术问题,文案、UI等都是小问题,当场敲定,或细节下来再商量
  • 评审的时候技术说实现不了,直接问之前不是沟通过吗,为什么实现不了?否则就是自己的责任
  • 需要确认的时候,发群里说一下,看一下有没有问题,没有问题就按照这个去做,一旦出问题不要自己背锅。
  • 要做向上管理,不要把老板当老板看,老板也会参与产品,对于老板的建议和意见,可以听从,但不照做。同样言之有理即可。
  • 干事情多问几个为什么,老板安排的事情不能只回答哦。别人说不出为什么的事情也不要去做。

一款外贸管理软件的生命周期

 

外贸管理软件生命周期

任何一款产品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在HB工作期间正好经历了外贸软件整个生命周期。

产品生命周期分为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引入期:用户对产品不太了解,用户量增长缓慢,产品还在探索中,市场前景不太明朗。

2009年,HB母公司——一家做安防设备的公司,购买了一套叫FT的老牌外贸软件供自己使用,但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无法满足自身业务需求。于是老板将负责软件维护的实施工程师招到公司,成了一个小组,要自己定制外贸软件使用,除了软件架构由C/S变为B/S,前期基本就是直接复制模仿FT的功能。老板发现定制的软件比较符合公司业务流程,于是推荐给圈内的朋友们使用,反响不错。于是想成立一家子公司专门来做外贸软件,恰好碰到原深圳FT公司销售总经理M总,两人一拍即合,M总担任HB总经理,然后从原公司带过来销售人员和实施工程师。

成长期:用户已熟悉产品,增长量迅速,竞争者纷纷进入

2013年5月,HB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公司员工20多人,绝大部分是研发。M总来后第一件事就是组建销售团队。很快,电销团队成立,开始推销。刚开始产品知名度不高,很多客户一听公司名称还以为公司是做货运的。

转折点出现在6月份,阿里宣布关闭外贸软件,导致很多外贸公司措手不及,迫切的需要找到替代产品,将原软件中的客户信息、邮件、文档等进行迁移。由此导致公司业务暴增,实施工程师忙不过来,清晰记得最多一周新装了5家客户,累的不行。

之后公司通过外贸研讨会邀请更多中小型外贸公司参观学习的方式做会议营销,效果非常好。客户络绎不绝,公司发展迎来成长爆发期,开始大量招人。产品摊子越铺越大,开始差异化发展,如邮件营销、信息安全等衍生产品出现,研发队伍一下扩张到70人左右。形势一片大好。

成熟期:用户增长缓慢,潜在用户减少,市场趋于饱和,竞争加剧。

HB作为市场后入者必然抢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导致同行恶性竞争。例如这期间发生的同行业务员殴打本公司销售员恶性事件,还有同行发送恶意邮件给所有客户,诋毁公司。造成恶劣影响。这些从侧面也反映出市场竞争确实激烈。是整个外贸软件市场衰退的前兆。

2015年是saas元年,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迅猛发展。客户受到市场教育后,已经不再倾向于早期一次性买断产品,而是希望少量试用,甚至免费体验后再付款。这就造成咱们销售团队的打的情感牌,激将法导致客户冲动全款购买产品的可能性降低。客户开始更看重产品能不能真正解决企业的管理问题,以及产品易用、稳定性。

2014年,HB公司开始秘密研发saas软件,年底1.0上线

衰退期:新产品或替代品出现,使用户转向其它产品,产品用户量下降

2015年,纷享销客铺天盖地的广告和免费使用的策略吸引了一大批中小企业转向免费saas。还有阿里钉钉也开始崭露头角。外贸软件不可避免的转入衰退期。只有一家叫小满科技的外贸软件公司连续拿到融资,原因很简单,这家公司从2013年就开始做saas,产品设计、体验都做的非常不错,它更像一家互联网公司做产品,从一开始就注重产品规划,战略布局,而不是修修补补做功能堆砌。这就是产品导向和运营导向的思维差异。

2015年年底,HB公司开始清理产品线,原外贸软件产品线研发人员全部砍掉,公司未来只做saas产品。这款外贸软件从上市撤销还不到3年。

产品经验:

产品的成败取决于产品定位。

产品导向的产品从一开始就有比较清晰的定位,更关注产品全局设计。后面通过迭代进行持续优化,打造精品。

运营导向的产品从一开始就没有太清晰的定位,主要是抄袭竞品,然后修修补补,最后发现改的面目全非。

糟糕的产品设计和用户体验导致原有产品质量差,公司不愿意去改进,反而做新产品线来满足市场获得资本市场青睐。除非公司改变原有研发产品的方式,否则,即便做新产品也难免重蹈覆辙。

下面是产品所有更新说明

继续阅读一款外贸管理软件的生命周期

CRM名片扫描功能设计

背景

伴随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很多APP例如移动OA、CRM、ERP等都涉及到对名片信息的采集录入。如果纯手工录入,效率低、容易出错,用户体验很差。为了提高移动端输入名片的效率和准确性,使得名片扫描功能成为CRM标配。

场景

首先分析下名片扫描的使用场景:

1、参加展会获取大量名片需要建客户档案

企业参加展会,由于时间地点条件有限,业务员只是匆匆在名片上写下关键信息,待展会结束后再统一录入到CRM中。而往往展会获取的名片量非常大,少则上百,多则上千,而且里面还有潜在、意向客户,关键决策人,备注信息等。如果手动录入,效率低、易出错。所以需要名片扫描功能,而且是能够连续扫描名片。

2、客户拜访现场获取名片

1)业务员拜访的人是老板(掏钱买产品的人),往往老板的信息在内部CRM中已经存在,业务员接到名片后会核实下和内部CRM中是否一致。

2)业务员陌生拜访,俗称扫楼,去潜在客户区域直接拜访,推销产品。有可能会收到名片,需要存为客户资料,方便后期再跟进。

3)拜访的人是老板,老板只负责掏钱,但他会指定销售总监或IT总监负责产品选型。收到他们的名片需要将联系人信息添加到CRM中公司名下,并注明关键决策人。

3、名片交换市场

灰色地带,黑市上存在名片交换市场,很多销售会去买名片资料,实体名片较少,更多情况往往就是一张含有多张名片信息的图片,需要销售同事通过软件读取名片中的信息。

CRM名片扫描技术介绍

1、对接第三方名片扫描APP,,需要在移动端安装例如“名片全能王”这话具有名片图像识别技术的APP,然后打开CRM选择名片扫描时调用“名片全能王”,将扫描结果返回CRM。

优点:技术实现较简单,调取API接口即可

费用低廉,一年授权费大约3万

缺点:第一次使用需要安装第三方APP,比较麻烦、用户体验较差

2、CRM中集成名片扫描识别技术SDK,例如“名片全能王”等第三方SDK

优点:CRM中直接调用,无需再安装第三方APP,体验较好

缺点:授权费用较高,例如“名片全能王”每年授权费约20万

3、自行开发

需要投入人力、物力开发,开发周期不确定。

4、借助平台

如微信、钉钉,免费提供扫描接口调用。

缺点是 扫描字段不可控,只能识别常用字段

功能设计

1、名片扫描入口

有2个入口

1)目前通用的设计思路是考虑使用场景,都放在线索新增或客户新增的抽屉菜单中,,当用户新增信息时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如下图,销售易等都是这样设计。

2)放在首页等快捷菜单中,让用户打开APP就能找到

2、名片识别内容

第三方名片扫描APP识别内容很多,如邮箱、微信公众号等,推荐使用

受限平台,微信或钉钉的识别内容有限,如下图是钉钉的,只提供了地址、公司名等6个常用字段,如果要识别更多,只能被动等待钉钉更新。

3、连续扫描

针对批量录入名片信息,提高工作效率

4、上传名片、识别图片

智慧社区

这几天产品群有人面试聊到智慧社区。摘录如下。在我看来,云门只是个噱头,本质还是做的社区电商的事情。如果能解决社区物业管理问题,能帮助居民解决菜米油盐的事情就很好,值得鼓励。

 有了用户,什么都好办,等着数钱

不管是 智能电视 还是门禁 都是入口,谋的都是社区人群 这个市场

用户不会基于功能 去选择产品,要抓住用户的痛点,找到切入点:生活便利服务、监控视频分享,如果做社区的,可以通过监控摄像头做视频的分享,网上有些网站,专门分享这种视频,拍摄主人不在家时家里小猫小狗之类

关键点是要和小区物业合作,社区化活动!比如各种比赛啊?旅游啊?失物招领啊,提供 诸如 网上缴费的 服务,物业费、水电、燃气费、停车费

我觉得这家公司利用这个云门的噱头,前期花点小广告费,相对会容易与物业合作起来,利用物业的这种关系,把小区业主变相的拉了进去,那么里面的电商也好,或o2o配送也好,这些就是在这个基础去做新的引爆点,还是有机会的,就看这个故事如何去说,如何去做,至少,比纯做o2o或电商会来得容易!

在没有流量优势的情况下做电商或o2o,前期的推广,说真心话,一般人现在很难做起来

物业的痛点:

第一 小区住户多 消息不能及时通知到位

第二 每次收费 都要挨家挨户上门 人力成本高

第三 有人合作,我可以节省人力 还能收费

基本业务,免费给物业,换来的是用户

用户行为分析:

电费用得多的,看看是不是 推荐下 省电家电?

缴停车费的 是不是 推荐下 保险服务,汽车保养

经常忘缴费的 是不是 推送一个定时服务?或者 自动扣费服务?

“云门”会在下一版APP上增加商业化版块,为小区周边商户提供硬件+信标系统,类似iBeacon,小区住户可以随时通过APP了解周围商户的商品及优惠信息。O2O服务接入:”云门”希望通过具有高用户粘性的APP接入社区O2O服务,与第三方合作导流返利。社区共享经济:”云门”会与物业展开深度合作,在小区内推广共享车位、共享餐饮服务等,收入将会与物业、业主进行分成。”云门”目前正在启动A轮融资,计划在今年完成1000个小区的入驻安装,并希望在各地都可以做出一两个典范小区,逐步实现商业上的闭环。



云之家APP体验

3月份准备投金蝶云之家时写的体验,比较遗憾的是,写完报告去投简历时发现招聘网站上的岗位已经下线了,然后在互联网上搜索到面试官的邮箱,发过去,没有下文。

时隔几个月,现在再看这个报告,大致能分析出没有下文的原因:对初学者而言,体验报告缺乏逻辑性,很容易就写成了功能分析,导致报告臃肿,缺乏亮点。其实完全可以按照用户体验要素的5个层次来写体验,这样是最简单保险的方式。如果能在报告中突出亮点,顺便分析下竞争对手是最好不过。

继续阅读云之家APP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