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WeChat)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它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基于网络流量的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等,也可以使用通过共享流媒体内容的资料和基于位置的社交插件“摇一摇”、“漂流瓶”、“朋友圈”、”公众平台“、”语音记事本“等服务插件。
从百度百科的定义可以清楚的知道微信的本质是即时通讯APP。它解决的是人们最基础的沟通和社交需求,在马斯洛需求层次中,社交需求仅次于生理和安全需求,当人们渴望解决温饱和繁衍的初级需求后,迫切的需要社交来满足精神上的愉悦。
1、微信出现之前
微信出现也不过5年光景,我第一次使用微信还是2013年的事情:公司组织外出拓展团队学习。分小组后大家通过微信群交流学习。从那之后,那个学习微信群就默默无声了。在微信未出现之前,我们是如何解决人与人沟通的问题呢?古时候的最早是通过飞鸽传书,驿站等寄信来沟通。虽然能沟通,但信息的传递比较慢,所以人们格外看重书信的传递。因为除了信中文字传达的信息,它还能承担情感的传递,“家书抵万金”就是那时真实的写照。
19世纪后半叶,电报和电话的发明和广泛的应用让人们更快更好的沟通。中国的电报是西方国家入侵时带来的,为了在亚洲第一大国扩展势力,他们相继在我国开办电信业务,而电报则是其中的一项。
此后经历上百年,1987年9月,CANET在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内正式建成中国第一个国际互联网电子邮件节点,并于9月14日发出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揭开了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序幕。从此一扇新的通讯大门由此敞开。
20世纪末的那段时间,大哥大和无线寻呼机(BP机)出现了,“有事Call我”变成口头禅,后来手机出现了,诺基亚的手机永远受到追捧。用手机除了打电话还可以发短信,而短信非常符合咱们中国人含蓄内敛的性格特征,于是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短信迅猛发展。以至于我至今任然怀恋学生时代那些不断发短信的日子,一条短信,来来回回,发短信的忐忑,收短信的激动只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才能体会。当然除了电话和短信,用的最多的沟通工具就是QQ了,QQ空间花藤,停车,奴隶贩卖等。记得我长期霸占QQ停车第一名,布加迪威龙,保时捷911,奔驰房车比比皆是……然而伴随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微信来了。
2、微信来了
11年微信的出现确实很好的解决人们沟通的痛点,降低了沟通的成本,也许还拉近了人与人沟通的距离。
我甚至在11年过年过节还要收发一些祝福短信,而现在,微信的群发已经泛滥,显示未读信息的数字越来愈大,我也越来越懒得看,比信息爆炸更让人头疼的是面对微信,我究竟如何做更好。
1)要不要回复微信信息?
日常生活中,陌生人之间的“我们加下微信吧”已经跟熟人之间寒暄“你吃了吗”可以等同。由于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需要加很多人的微信,大部分都是加了之后发下“你好”就没有下文。有时候真不知道加微信好友的意义,或许是一种礼节吧。大部分无关痛痒的消息不看不回也罢。
2)不真实的朋友圈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朋友圈正好可以满足社交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即引起别人的关注,你可以点赞——朕已阅,也可以评论——好羡慕。有人晒火车票机票景点门票,告诉所有的朋友我要去哪里,我很快乐,你要给我点赞祝福。
真实的情况是除了父母至亲,只有极少数的人,会无保留的为你的成就而快乐。你去旅行,最应该快乐的是你自己,别人看到你的朋友圈,也许心情低落:为什么他隔三差五满世界旅游,我却要加班加点为房租发愁。所以也许有的人看到你生活滋润反而心理不舒服。要知道,人比人,太伤心。
微信是很好的沟通交流平台,通过微信朋友圈做熟人生意没错,但人们总是真的很担心,因为不知道微信好友什么时候会成为微商或代购。
微信解决的是沟通的问题,沟通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书信、电报电话、短信等,而最有效的沟通方式是面对面的沟通,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减少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失真,避免误解。如果可以,尽量的选择走出去,面对面的沟通,毕竟世界那么大,你可以出去看看。
有的人不用朋友圈,微信等或许是因为他找到了另一个更适合的舞台,如知乎、微博或博客等,也或许是为了戒掉看朋友圈消除红点的机械式刷新的焦虑,还有可能是避免朋友圈给父母、同事、朋友分组的繁琐。
但终归是因为他找到了最适合他的真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