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闭

5月份,之前的老东家彻底倒闭了,总监带领原班研发团队出来创建新公司,将原来的saas软件本地化,以后做定制开发。这短时间常接到老客户的电话,要处理软件问题,刚开始推荐给接盘公司,没人处理,后来连电话都不敢接了,比较可惜。

互联网公司看起来光鲜,实际盈利的没有几家。当公司持续没有盈利,而又没有新的投资进来,公司就离倒闭不远了。不能说公司的战略有问题,在后来复盘公司为什么会倒闭的原因,我们这帮前同事一致认为是公司大股东资金链出现问题,不能再持续输血造成的。也许是这样,也许是因为战略、人员变动,也许公司本来就是一个壳,在资本市场走完一遍后便没了价值,被大股东放弃。

创业公司真的也许就三五年光景,成功的秘诀千千万,倒闭的理由就一个:没钱。

近期不少公司IPO,惹得众人眼红。例如那个三亿人都在用的拼多多。虽然拼多多拼的东西是便宜,但是山寨商品、假货横行,但这并不影响投资人的期望。同样是创业三年的公司,不但没倒闭,居然去美国IPO,惹得众人眼红。于是拼多多被打上3个标签:微信的“干儿子”、异军突起的电商第三极、最受争议的主流电商平台。同样都姓马,腾讯的电商比阿里差的太远,虽然拼多多争议众多,但在微信生态内过的却还滋润,大胆猜想有一天拼多多会成为腾讯系电商的一枚险棋,进而成为搅局者。

在换公司的时候,毅然选择电商行业。以前做外贸软件,做saas软件,始终是做基础工具。很难上升到平台和生态层面。现在在电商行业,期望能更好的熟悉与发展,未来深耕,前途还是比较广阔。

创业公司为什么倒闭?

初创公司破产仿佛在一夜之间,但其实早有预兆。

10家创业公司,9家倒闭很正常。绝大部分创业公司3年内就倒闭了。

成功的原因千千万,倒闭的原因归根结底就是:没钱了。

公司要获得客户,要盈利,都需要钱。创业早期天使轮可能就是自己或朋友掏钱,然后打磨产品,把摊子做大,圈用户,有漂亮的报表,打动投资人,接受下一轮投资,创始人股份不断稀释,然后IPO,股票解禁后套现…… 继续阅读创业公司为什么倒闭?

为什么全地形机器人是6条腿?为什么工业用多轴机器人是6轴?

偶然看到王自如评测HEXA全地形机器人,提到仿生学的小知识:小体量外骨骼动物,六足是一个极致的结构,机动性能更好。所有的昆虫都是六足结构,有更强的适应性。作为一款全地形机器人,需要适应各种复杂的地形,传统的轮式、履式行走机器人无法实现。所以借助仿生学,这款机器人是6条腿,既能行走自如,有能降低功耗。

那昆虫都是6条腿吗?

首先把昆虫定义为6足动物的想法是错误的。原尾目、弹尾目、双尾目都是6足,它们都不是昆虫。还有一些别的节肢动物,比如蜱,在某些发育阶段也是6足。浮游动物这个坑太大了不敢跳,但我觉得在海洋浮游动物里找一些6足的也不是难事。

但所有昆虫都是6足动物,因为它们就是从一个6足的节肢动物类群分化出来的;他们然是基因层面上的6足动物。在演化过程中,某些昆虫有些足蜕变为没有行走能力,但依然有其它功能如化学感知等

演化没有方向,性状没有目的;一个性状的产生没有意义,但它可以具有演化上的优势。昆虫占据了四分之三的动物种类,它们在演化上有一定的优势。

昆虫的行进采用的是三足步态(tripod gait),每次会有三条腿落地提供支撑。四足对于外骨骼动物来说可能很不好用,它们的身体灵活度不及其他动物,不能像脊椎动物那样随时调节身体重心,实现四足或者双足行走。四足节肢动物的罕见程度是个佐证。

综上,从仿生学角度来看,全地形机器人6条腿似乎有些道理。

为什么工业用多轴机器人是6轴?

巧合的是,正好看到台湾交通大学的机器人学课程视频,老师有问到:为什么工业用多轴机器人都是6轴呢?当然这和昆虫的6条腿只是巧合。
因为要确定三维空间中某一物体的位置的话,需要6个自由度 (三个平移,三个旋转),于是如果机械臂具有6轴(六轴意为6自由度(DOF)),那么它能达到任何一点。(当然要在其包络轨迹之内,因为机械本身是有限制条件的)所以常见多轴机器人往往是6轴。

当然现实中还有7轴,8轴……等机器人所以当一个机器人具备7个或者更多的旋转轴的时候,就称为冗余度机器人,由于从关节空间到笛卡尔空间的映射有无穷多组可能,所以冗余度机器人运动更灵活。
如何理解需要6个坐标才能确定一个刚体的位置?
首先,在三维空间中,对于一个质点有三个自由度,需要三个坐标来确定它的位置,这一点应该无可争议。而对于一个刚体,它在三维方向有几何尺度,那么我们需要知道它的摆放方式,这种摆放方式的确定需要另外三个坐标。而为什么是三个坐标呢,因为我们需要三个夹角,刚体中的任意一条线与xyz轴的夹角,就是这三个坐标。

刚体是指在运动中和受力作用后,形状和大小不变,而且内部各点的相对位置不变的物体。

 

创业公司产品经理怎么做?

1.严格把控需求,拒绝墙头草

每个需求的来源,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场景)

所有需求中,哪些是最重要的(优先级)

每个需求的实现方案,到底有哪些(解决方案)

根据目前的需求和重要程度和实现困难程度,下一步到底该做什么(排期)

牢记用户、场景、需求关键词

2.拒绝不合理需求

参考用户体验要素做产品设计,避免拍脑袋,自己意淫。

产品设计从下至上,由抽象到具体。由下至上的设计思路是所有产品设计中最重要的地方。战略层面决定产品的定位,很多公司产品无人问津就是刚开始的方向走错了。

3.最简单的方式解决客户的问题

1、砸钱圈用户的方式不靠谱

例如2015年在街头小巷人群集中的地方很容易看到这样的摊位:下载安装APP,关注公众号等可以获得礼品。这种获取客户的成本极高,而且往往不是目标客户,纯粹是为了完成任务。很明显,没有几个产品是自己真正需要的。

烧钱确实可以带来一定的用户量,但是一旦不烧钱恐怕没几个用户会留下来。如前2年广告铺天盖地的纷享销客,采取免费措施,第一年免费提供给客户使用。但第二年客户就要慎重考虑是否付费的,达不到客户期望或者对客户没有价值的产品,免费给客户都不想使用,砸钱并不能持久。

2、挂羊头卖狗肉不可取

产品就要简单粗暴,直接解决问题就好。例如某通过手机网络、蓝牙开门的APP,挺方便的,但在开锁成功率都不能完全保证的情况下,杂糅了很多社交功能、O2O电商、理财功能,花花绿绿的界面加上此起彼伏的推广消息,真让人心累。

很多明明能简单解决用户痛点的产品,偏偏要说自己只是一个如果,未来通过这些流量来变现,未来我们要做平台…生态…,完全不靠谱。

3、做好团队润滑剂,避免不必要的争执

就是论事,不要人身攻击。

尽快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

不要跟老板摊手:他们说都说不过谁,我也不知道怎么办

而是当老板问过的时候,自信的说:刚才有问题,不过已经解决了。

永远要在老板问你工作进度之前就给他汇报。

单车的革命

1年前,橙色的停车桩逐渐出现在住所附近,那是深圳市政府和funbike创立的城市有桩自行车。在每停车点有台设备,刷一下身份证和深圳通,支付200元押金,几分钟内就办好电子会员,然后走到自行车订车桩,刷一下深圳通解锁,就可以骑走。

首小时免费骑行,后面每小时1元钱,便宜,方便,环保,这时我当时的感受。骑行一段时间后发现有个很严重的问题:

只能在指定的地点停车,有时候没有停车桩可以停,需要找其它地方。(类似小汽车的停车难)

住所附近需要有停车点才行,大部分停车点都在地铁口,而住所附近很少。

几个月之后,小橙色来临,完美的解决以上问题,无桩自行车,想怎么停,就怎么停。

然后,既O2O大战后,共享单车大战开始了,30多家单车蜂拥而来,小橙车、小黄车、小蓝车、小绿车……

2017年,随着新一轮资本注入,共享单车战斗更加激烈,摩拜和ofo单车总融资12亿美元笑傲群雄。

 

 

 

 

 

 

 

 

 

 

 

 

 

 

 

 

 

 

共享单车分析

用户

上班族、学生族、节假日体验族

场景

从地铁站或车站出发5KM内骑行

痛点

车站、地铁站到目的地太远,走路费时间而且累;

打车太贵,坐摩的、三轮不安全

传统有桩自行车停车不方便,办卡麻烦

摩拜 ofo大战

 

 

 

 

 

ofo有更多的成本优势,但单车丢失、损坏率较摩拜高。

而摩拜单车成本高,计划使用年限是5年,恐怕不到5年,这场共享单车打车就已结束。

未来谁会赢?

摩拜和ofo投资人里面有腾讯和滴滴的身影,不难让人浮想联翩,未来是不是会像滴滴和快的一样合并呢?合并的事情很难说,但是谁会赢,还是略知一二。

一个创业企业能不能走的长远,实际上看创始人团队就可以了:

ofo的创始人戴威2013年从北大本科毕业,随后创立了定制化骑行旅游项目ofo旅游。在创业巍巍火热的那两年,ofo旅游和市场上大量的幸运儿一样成功拿到了天使投资。但在2015年,几乎是创业寒冬期来临同时,在市场上并无多大建树的ofo旅游也遭遇了运营困境,公司一度濒临倒闭。
当然ofo旅游并未倒下。戴威从天使投资人那里拿到100万借款后,将ofo旅游转为共享单车项目。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ofo确实是“共享单车”—-校内用户将单车共享出来,就相当于拿到平台上所有单车的使用权。
之后ofo团队再次转型,在C2C共享的基础上自行采购,演变为如今的类似于B2C的模式—-如今,ofo平台虽然还有用户共享的车辆存在,但采购车辆早已占据大多数。
可以说,在近一年来获得连续投资前,一路走来的ofo一直跌跌撞撞,其战略也经历了数次大幅调整,低成本的校园用车是前期最符合其现状的运作模式。
摩拜的境遇大为不同。
摩拜的创始人胡玮炜职业经历颇为丰富,曾就职于 《每日经济新闻》、《新京报》、 腾讯、《商业价值》等,并在此前创立了GeekCar极客汽车。
摩拜另一位为人所知的人物王晓峰,在加入摩拜前是Uber上海总经理,作为曾经Uber中国CEO的一大人选,王晓峰在上海本地有着一定的资源优势—-事实上,摩拜将工厂选址在上海,并将其作为投放首站可能正与此有关。
摩拜自诞生起是一家颇具“性格”的公司。事实上,为共享而专门制造的重型单车、GPS定位及其衍生的高成本和“难骑”的口碑,直到如今仍是摩拜区别于竞争对手最大的特点。
ofo与摩拜似乎是两个极端——一个是白纸,一个是彩绘;前者随时势而描绘,后者一开始就写好剧本。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来自于诸多方面,彼时而言,也难言孰优孰劣。
通俗点说,ofo创始人戴威是北大学生会主席,后来做骑行旅游项目ofo旅游,从校园走出来的创业者。摩拜的创始人胡玮炜曾经是资深媒体人。

从过往经验来看,ofo更接地气,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一座座城池开始摧城拔寨。而摩拜上来就是全副高级装备,走的是城市包围农村的道路。2种方式,各有优劣。但归根结底,都是一场资本游戏。商人永远是逐利的。在游戏的角度来看,最终的赢家是创始人以及较早进入的投资人。因为随着更多更大资本的进去,先进去的人股份被稀释甚至丧失话语权,后来的接盘侠就成了冤大头。创始人套完现,又开始另一个创业项目。如此循环。

与黑客博弈的正确姿势

大数据时代,人们的的生活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但个人信息也随之变的透明。

12月11日,京东承认12G用户数据外泄,包括用户名、密码、邮箱、QQ号、电话号码、身份证等多个维度信息,数据多达数千万条。昨天,南方都市报爆出文章,仅需700元就可以买到包括开房记录、名下资产、乘坐航班、四大银行存款等几乎所有隐私记录,手机实时定位、手机通话记录也都能查到。

2006年,“熊猫烧香”在互联网引起轩然大波,短短几个月,病毒就在全国迅速蔓延,受害者高达上百万。据不完全统计,短短几年,变种数已达90多个。每时每刻,我们的信息就有可能被黑客的一串字符而窃取,随之公之于众。究竟我们如何避免信息泄露?

本期【To B行家说】我们邀请到四叶草安全CEO马坤,与主持人知识分子CEO纪中展,特邀嘉宾北京锦龙信安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陈新龙,共同探讨如何将网络安全进行到底?

  • 用户个人数据安全的现状如何?

    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的交易数据、资金流通于网络,网络安全更加必要。

未来生物特征放在云端,安全形势更加严峻

  • 中国网络安全发展的四大阶段都有哪些?

    阶段1 萌芽阶段

2001年以前,黑客技术处于初级阶段

阶段二 儿童状态

2003年后,数据开始值钱,黑客盗取数据库

阶段三 青年状态

2006年开始,熊猫烧香为标志,黑客开始参与经济犯罪

阶段四 已经开始

智慧城市、智能汽车、网络安全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

  • 网络安全行业没有大公司的原因

安全设备成本高、人才少

让企业明白价值并成功销售的难度更大

国际影响力的黑客和网络军备竞赛使全球网络安全意识提高,市场终将爆发

  • 企业网络安全现状差的原因:

原有体系无法防范基于新技术的经济犯罪

政策逐渐开放

安全隐于幕后,资金支持不足

to be continue…

 

不仅仅是工作,而是梦想

对大部分互联网创业企业而言,找人、找钱、找方向是生存的三大必要法则。而对于个人的职业生涯来说,工作不仅仅是一个岗位、一份薪水、更是追梦的路途。

不过,追梦的路途并不平坦。求职者在不断“试错”中才能找准合适的定位,然而却往往陷入找不到“对的老板”的窘境中。老板身上所体现的企业文化、待人接物的方式,甚至是他的气质,都有可能影响求职者的选择。

目前不少互联网招聘网站都致力于打破这种招聘双方不平等的地位,降低双方的“试错”成本,把合适的人和合适的人配对,产生最大效应。这其中都有哪些逻辑?求职网站如何将招聘双方的需求精准匹配?

本期“To B行家说”邀请到了Boss直聘CEO赵鹏,资深媒体人王涌,与主持人纪中展一起聊聊招聘行业,行家揭秘招聘的真相。

跳过HR直接与Boss对话究竟靠谱么?

社会化生物都要工作,每个人都需要找工作。大家往往吐槽的是,招聘单位约了面试结果应聘者放鸽子;应聘的人面试完,面试官友好的叫你会去等永远没有通知的通知。

招聘的秘密在于效率,正是因为以上的问题,导致招聘效率底下,应聘双方怨声载道。于是招聘市场2.0时代,也就是MMD时代来临。

  • Mobile即移动
  • Data即数据驱动
  • Direcruit即直聘

在招聘20时代,用户可以尽快的获得结果,降低时间成本。行就行,不行就谢谢再见,不要老吊胃口。而企业人力资源决策者往往是老板。无论招什么人,最终还需要让老板点头。直聘正好解决问题,让应聘者直接连接未来的老板。所以说跳过HR直接与BOSS对话的需求还是存在的。

但问题是,BOSS真的有那么多时间去跟应聘者在APP上聊天?

这个跟公司规模有关,小公司CEO及大厂里的总监更懂用人需求,与HR分工协作。

BOSS直聘生态中70%为小厂大BOSS,15%为大厂的HRBP,15%为招聘专员。按这个数据分析,你有7成可能真的在跟未来的老板交流。当然,这家你中意的公司多半是一家20左右的创业公司,甚至连前台都没有,前期老板亲自把关招人,直到有了一定规模然后再成立专门的人力资源团队负责为公司引进人才。

另外BOSS直聘利用大数据分析,根据招聘特点推荐喜好,加入个人动态行为信息。给应聘双方推荐合适的内容让用户更高效的找工作,用最少的时间找到能创造商业价值的人。

招聘行业是否会出现合并

招聘行业远没有其它行业竞争激烈,就那么几家公司。另外互联网招聘频次低,烧钱不能带来指数增长,不存在因烧钱而合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