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歌(Loctek)D5F 笔记本散热架 电脑支架带USB风扇 气弹簧单臂自由悬停

 


 

 

 

 

 

 

1、安装起来还是比较快,最大的问题是装好后发现支架放不下来,开始扳了半天也没扳下来。原来是气弹簧,需要调节气弹簧臂的调节螺母,先把电脑放上去,然后顺时针拧到底,扳下弹簧臂,如果还不能放下来,就慢慢你逆时针再调节螺钉,边拧边试这扳一下。能自由扳动说明调节好了。

2、安装说明书就比较坑爹了,步骤六提到的 其中2颗 M4*10mm螺钉,拧不进去,导致笔记本托架较松。步骤六中 由第一种安装方式切换到第二种,需要将这个十字贴片旋转180度,使有缺口的2个孔在下边才行。
步骤3提到的M5*8螺钉就没有,还好联系客服补发了。这个螺钉的作用是卡住十字铁片,使它不能旋转。

3、仰角的主要问题都是出在调节仰角的这个轴上. 从图中可以看到, 这个轴的灵活度完全取决于一颗螺丝的松紧 这就会产生一个情况: 如果将螺丝拧得比较紧, 调节仰角会非常吃力; 而如果将螺丝调松的话, 过段时间显示器总会默默地低头… 拧松了会渐渐低头,拧尽了担心螺钉滑丝。后面可以改进。

总体来讲还是很不错的,有问题联系客服都处理了。

那些年用过的手机

伴随通讯、互联网发展,手机也在不断变迁,从最早只能通话、短信的砖头机到现在能上网看新闻,聊微信的智能手机也不过30年时间。

而我开始用手机也只有10年,这期间换了6部手机。在此写下手机的故事。

2006

摩托罗拉系列的一部手机,绿色带天线,类似上图。高考过后接电话专用。姐姐大学期间用的旧手机,淘汰下来我用。只能接打电话和收发短信。用的时间不长,然后就换手机了。

世界上第一部移动电话就是摩托罗拉,“hello moto”曾经响彻世界。

2014年1月30日,中国联想集团以29亿美元收购了摩托罗拉公司的手机业务。

2007.8~2011.8

第二部手机是舅舅充话费送手机买的,600元。

直板手机、windows CE 5.0系统, smart phone 里面操作菜单跟电脑系统很像,缺点是几乎没什么适配的程序,QQ只能用JAVA版的,其它程序只能自己在网上淘,记得因为找到能显示标记骚扰电话的适配程序,高兴的不得了。

夏新E70手机,居然是李宇春代言的,选他的原因很简单,备选手机中200万最高像素。这部手机也是迄今为止用的最久的手机,整整用了4年,只到工作才换。

2016年夏新科技有限责任公司49.215%股权被挂牌转让,而且挂牌价为仅仅是1万元。但是就是这区区一万元,挂牌半个多月也无人问津。稍微有点经验的人可能马上就会明白,这个背后可能牵涉到债权问题,当了股东,就要帮着还债了。在夏新的例子上来说,需要帮他的子公司偿还800多万元的债务。市场给了最公允的价值,这个品牌估值曾经超过70亿的公司,如今不足千万的股权加债务估值也无人问津。

 

2011.8~2013.8

第三部手机是办宽带免费送的手机,华为C8500,价值900块钱。

触屏手机、安卓系统。优点是安卓市场有很多应用可以用,告别了之前手机捉襟见肘的局面。这部手机经历了我第一份工作。直到有一天我在八卦岭服务客户,突然有个电话,手机黑屏卡在那里,根本没法接,意识到该换手机了。

每次来到父母身边,经常让我帮他们清理手机,例如手机卡顿、有一些没用的程序安装在上面。于是想给他们换成苹果手机,结果他们说换也换华为手机。很无奈,打消了给他们换手机的念头。现在华为P10内存事件闹得沸沸扬扬,貌似黑华为的比较多。不多说,华为手机、苹果手机也有它自己的问题,手机因人而异,适合自己就好。

2013.8~2014.11

第四部手机才是真正意义上掏钱买的手机,HTC329d,京东搞定,1156元

HTC之前不叫HTC,大学时它还叫多普达,后来改了名字。

换手机是因为想换4G套餐,让上网速度快点,而且感觉手机偏小。

2014.11~2016.6

不缺钱,想买部旗舰机,大屏,经常在外面跑希望能换电池,支持双卡双待

最终选择三星Galaxy S5 3799元,又买了原装电池和充电器

2016.7~至今

6月离职了,三星手机没法开机彻底坏掉,去维修发现过保,需要1250元换主板。其实刚买1个月后就已经免费换过1次主板。于是对三星彻底失去信心,像体验下苹果手机,在京东花了5599元分期买了iPhone6S

以前买手机回来会root,不断的折腾。现在不会了,因为已经过来折腾的年纪,手机越简单越方便自己用就好。

—————————————————————————————————————————–

手机历史

手机这个概念早在40年代就出现了。当时是美国最大的通讯公司贝尔实验室开始试制的。1940年,贝尔实验室造出了第一部所谓的移动通讯电话。但是,由于体积太大,研究人员只能把它放在实验室的架子上,慢慢人们就淡忘了。

1973年,一名男子站在纽约的街头,掏出一个约有两块砖头大的无线电话,并开始通话。这个人就是手机的发明者马丁·库帕。当时他还是摩托罗拉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这是当时世界上第一部移动电话。

1975年,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确定了陆地移动电话通信和大容量蜂窝移动电话的频谱。为移动电话投入商用做好了准备。
1979年,日本开放了世界上第一个蜂窝移动电话网。
1982年,欧洲成立了GSM(移动通信特别组)。
1985年,第一台现代意义上的可以商用的移动电话诞生。它是将电源和天线放置在一个例子里,重量达3公斤。
与现代形状接近的手机,则诞生于1987年。其重量仍有大约750克,与今天仅重60克的手机相比,象一块大砖头。

1987年11月18日,广州开通了我国第一个移动电话局,有了第一名模拟蜂窝移动手机用户,中国的移动通信时代由此开启!
广州卖出中国第一台手机:值一部丰田农用车
亲历人:徐峰 国内使用手机第一人
目前公认国内的第一个TACS模拟蜂窝移动电话系统出自广东。1987年,为了配合在广州举行的“六运会”,广东邮电局下属的无线分局准备推出第一批共100部模拟移动电话,而现任广东中海集团董事长的徐峰,就是当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买了手机之后,还得有号码。当时的手机是模拟机,没有SIM卡。首批100部模拟手机的号码,是六位数字的短号,号段从901001至901099。出于广东人“吉利”偏好,徐峰挑选了901088作为自己的号码。

此后,手机的”瘦身”越来越迅速。1991年,手机重量为250克左右。1996年秋出现了体积为100立方厘米,重量为100克的手机。此后又进一步小型化,轻型化,到1999年就轻到了60克以下。

智能手机大约是在2009年开始在中国普及。

  1. 在2000年左右,寻呼机普及到普通大学生那里,一般的价格在100元左右。
  2. 2.2005年左右,大学毕业生都已经配备手机,无论有钱的还是没钱的,当时普通手机价格在1000元左右。
  3. 2007年左右,手机普及到高中这个级别。
  4. 2009年左右,智能手机开始普及,而且因为运营商的强力推广,价格很低而性能很不错。
  5. 随着android手机的流行和iphone手机的带动,现在小学生用手机也开始普遍了,资费下降功能增多,手机等掌上设备已经在规模上打败了pc、相机、mp3、mp4、导航仪等东西

参考来源:

http://baike.baidu.com/item/%E6%89%8B%E6%9C%BA/6342#viewPageContent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734609840710340907.html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00223096.html

图片来源互联网

单车的革命

1年前,橙色的停车桩逐渐出现在住所附近,那是深圳市政府和funbike创立的城市有桩自行车。在每停车点有台设备,刷一下身份证和深圳通,支付200元押金,几分钟内就办好电子会员,然后走到自行车订车桩,刷一下深圳通解锁,就可以骑走。

首小时免费骑行,后面每小时1元钱,便宜,方便,环保,这时我当时的感受。骑行一段时间后发现有个很严重的问题:

只能在指定的地点停车,有时候没有停车桩可以停,需要找其它地方。(类似小汽车的停车难)

住所附近需要有停车点才行,大部分停车点都在地铁口,而住所附近很少。

几个月之后,小橙色来临,完美的解决以上问题,无桩自行车,想怎么停,就怎么停。

然后,既O2O大战后,共享单车大战开始了,30多家单车蜂拥而来,小橙车、小黄车、小蓝车、小绿车……

2017年,随着新一轮资本注入,共享单车战斗更加激烈,摩拜和ofo单车总融资12亿美元笑傲群雄。

 

 

 

 

 

 

 

 

 

 

 

 

 

 

 

 

 

 

共享单车分析

用户

上班族、学生族、节假日体验族

场景

从地铁站或车站出发5KM内骑行

痛点

车站、地铁站到目的地太远,走路费时间而且累;

打车太贵,坐摩的、三轮不安全

传统有桩自行车停车不方便,办卡麻烦

摩拜 ofo大战

 

 

 

 

 

ofo有更多的成本优势,但单车丢失、损坏率较摩拜高。

而摩拜单车成本高,计划使用年限是5年,恐怕不到5年,这场共享单车打车就已结束。

未来谁会赢?

摩拜和ofo投资人里面有腾讯和滴滴的身影,不难让人浮想联翩,未来是不是会像滴滴和快的一样合并呢?合并的事情很难说,但是谁会赢,还是略知一二。

一个创业企业能不能走的长远,实际上看创始人团队就可以了:

ofo的创始人戴威2013年从北大本科毕业,随后创立了定制化骑行旅游项目ofo旅游。在创业巍巍火热的那两年,ofo旅游和市场上大量的幸运儿一样成功拿到了天使投资。但在2015年,几乎是创业寒冬期来临同时,在市场上并无多大建树的ofo旅游也遭遇了运营困境,公司一度濒临倒闭。
当然ofo旅游并未倒下。戴威从天使投资人那里拿到100万借款后,将ofo旅游转为共享单车项目。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ofo确实是“共享单车”—-校内用户将单车共享出来,就相当于拿到平台上所有单车的使用权。
之后ofo团队再次转型,在C2C共享的基础上自行采购,演变为如今的类似于B2C的模式—-如今,ofo平台虽然还有用户共享的车辆存在,但采购车辆早已占据大多数。
可以说,在近一年来获得连续投资前,一路走来的ofo一直跌跌撞撞,其战略也经历了数次大幅调整,低成本的校园用车是前期最符合其现状的运作模式。
摩拜的境遇大为不同。
摩拜的创始人胡玮炜职业经历颇为丰富,曾就职于 《每日经济新闻》、《新京报》、 腾讯、《商业价值》等,并在此前创立了GeekCar极客汽车。
摩拜另一位为人所知的人物王晓峰,在加入摩拜前是Uber上海总经理,作为曾经Uber中国CEO的一大人选,王晓峰在上海本地有着一定的资源优势—-事实上,摩拜将工厂选址在上海,并将其作为投放首站可能正与此有关。
摩拜自诞生起是一家颇具“性格”的公司。事实上,为共享而专门制造的重型单车、GPS定位及其衍生的高成本和“难骑”的口碑,直到如今仍是摩拜区别于竞争对手最大的特点。
ofo与摩拜似乎是两个极端——一个是白纸,一个是彩绘;前者随时势而描绘,后者一开始就写好剧本。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来自于诸多方面,彼时而言,也难言孰优孰劣。
通俗点说,ofo创始人戴威是北大学生会主席,后来做骑行旅游项目ofo旅游,从校园走出来的创业者。摩拜的创始人胡玮炜曾经是资深媒体人。

从过往经验来看,ofo更接地气,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一座座城池开始摧城拔寨。而摩拜上来就是全副高级装备,走的是城市包围农村的道路。2种方式,各有优劣。但归根结底,都是一场资本游戏。商人永远是逐利的。在游戏的角度来看,最终的赢家是创始人以及较早进入的投资人。因为随着更多更大资本的进去,先进去的人股份被稀释甚至丧失话语权,后来的接盘侠就成了冤大头。创始人套完现,又开始另一个创业项目。如此循环。